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夜光(《本經》)、熠耀(音煜躍)、即炤(音照)、夜照、景天、救火、據火、挾火(並《吳普》)、宵燭(《古今注》)、丹鳥。
宗奭曰:螢常在大暑前後飛出,是得大火之氣而化,故明照如此。
時珍曰:螢從熒省,熒,小火也,會意。《豳風》:熠耀宵行。宵行乃蟲名,熠耀其光也。《詩》注及本草,皆誤以熠耀為螢名矣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螢火生階地池澤。七月七日取,陰乾。
弘景曰: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,初時如蛹,腹下已有光,數日變而能飛。方術家捕置酒中令死,乃干之。俗用亦稀。
時珍曰:螢有三種:一種小而宵飛,腹下光明,乃茅根所化也,呂氏《月令》所謂「腐草化為螢」者是也;一種長如蛆蠋,尾後有光,無翼不飛,乃竹根所化也,一名蠲,俗名螢蛆,《明堂月令》所謂「腐草化為蠲」者是也,其名宵行,茅竹之根,夜視有光,復感濕熱之氣,遂變化成形爾。一種水螢,居水中,唐·李子卿《水螢賦》所謂「彼何為而化草,此何為而居泉」是也。
入藥用飛螢。
【氣味】辛,微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明目(《本經》)。療青盲(甄權)。
小兒火瘡傷,熱氣蠱毒鬼疰,通神精(《本經》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螢火能辟邪明目,蓋取其照幽夜明之義耳。《神仙感應篇》載務成螢火丸事蹟甚詳;而龐安常《總病論》,亦極言其效驗。云:曾試用之,一家五十餘口俱染疫病,惟四人帶此者不病也。許叔微《傷寒歌》亦稱之。予亦恆欲試之,因循未暇耳。龐翁為蘇、黃器重友,想不虛言。
《神仙感應篇》云:務成子螢火丸,主闢疾病,惡氣百鬼,虎狼蛇虺,蜂蠆諸毒,五兵白刃,盜賊凶害。昔漢冠軍將軍武威太守劉子南,從道士尹公受得此方。永平十二年,於北界與虜戰敗績,士卒略盡。子南被圍,矢下如雨,未至子南馬數尺,矢輒墜地。虜以為神,乃解去。
子南以方教子弟,為將皆未嘗被傷也。漢末青牛道士得之,以傳安定皇甫隆,隆以傳魏武帝,乃稍有人得之。故一名冠軍丸,又名武威丸。用螢火、鬼箭(削去皮羽)、蒺藜各一兩,雄黃、雌黃各二兩,羖羊角、鍛灶灰各一兩半,礬石(火燒)二兩,鐵錘柄(入鐵處燒焦)一兩半,俱為末。以雞子黃、丹雄雞冠一具和搗千下,丸如杏仁。
作三角絳囊盛五丸,帶於左臂上(從軍繫腰中,居家掛戶上),甚闢盜賊也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黑髮:七月七日夜,取螢火蟲二七枚,捻發自黑也。(《便民圖纂》方)
明目:勞傷肝氣目暗方:用螢火二七枚,納大鯉魚膽中,陰乾百日,為末。每點少許,極妙。一方用白犬膽。(《聖惠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