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,巨轮泊岸,吊机林立,集装箱如山一般堆积,码头作业不息。
今年是吴起飞踏入这片“钢铁森林”的第15年。作为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导师,12日上午,他带着一名“00后”新人登上桥吊,实地传授操作经验。
这样的登高教学场景,一直是新人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。但与15年前吴起飞刚入行时相比,如今的登高教学不再是新人掌握技能的唯一途径,而是与远程操控模拟训练形成了互补。
近年来,宁波舟山港大力推进智慧化转型,大部分桥吊和龙门吊已实现远程操作。员工在舒适的远控室内,即可精准完成集装箱在货场、集卡与巨轮之间的装卸流转。
这一港口作业模式的变化,离不开一项以人名命名的创新操作法——“起飞远控桥吊操作法”。
顾名思义,吴起飞是核心人物。
吴起飞。王佳辉摄
转岗遇挫,勤学苦练赢认可
吴起飞毕业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那年,便来到刚建设完成的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,被分配到龙门吊司机岗位。
“当时有点失落,但想着能留下就有机会。”吴起飞回忆道,他在没有集装箱需要装卸时,常站在老师傅后面看他们操作,反复对比操作差距。仅一年,他的技艺日渐扎实,被公司安排做3名新人的师父。
2013年,港区吞吐量从年十万标箱跃升至百万标箱,亟需桥吊司机。凭借过硬的龙门吊操作技术,吴起飞成为从龙门吊司机中选拔出的4名桥吊司机之一。
然而,从18米高的龙门吊转向近50米高的桥吊操作台,挑战巨大。“桥吊是码头核心,作业效率低下会拖慢整条作业链。”初期的不适应导致吴起飞效率不高,甚至一度被安排去做码头上的杂务。
但他并不服输,做杂务的时候,就暗自观摩他人的操作;有操作机器的机会,就用手机录像记录自己的工作过程,反复钻研。慢慢地,吴起飞不仅克服了高空作业的挑战,也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。
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。甬派资料图
吴起飞的技能提升之路,伴随着一场场技能比武。
2014年,他首次参加公司桥吊技能比武,便拔得头筹,这给了他莫大信心。这些年里,他陆续参加了将近30场比赛:在浙江省桥吊技术比武中夺得第一名、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“浙江海港杯”电动港口装卸机械司机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获得冠军……
一路冲出重围的背后,离不开公司工会“娘家人”般的强力支持。
“赛前的心理辅导、技能讲座、社交培训……这些都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。”吴起飞回忆道,他刚来港口时还是个“社恐”,上台发言时常常哆嗦,如今已成为侃侃而谈、传道授业的港口“明星”。
荣耀归于集体,创新永不止步
2016年,吴起飞牵头创立“智慧梅东青年工坊”,带领青年技术骨干聚焦生产作业优化、智慧港区建设、管理能力提升等核心领域的持续攻坚。在团队协作破解一道道技术难题的过程中,他的思考日渐深入,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心得。
工作中的吴起飞。梅东公司供图
公司工会负责人也注意到了吴起飞的成长,鼓励他:“你为什么不把这些整理成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,让更多人看到?”
最初,吴起飞并不自信,不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够转化成供行业参考的指导性方法,但公司工会持续跟进,派专人帮他梳理经验,润色文字。
吴起飞深受感动,也下定决心:“既然工会这么支持,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。”
最终,用时两年时间,《起飞远控桥吊操作法》于2022年编写完成。
这部以他名字命名的操作法,提炼总结了他和团队长达6年的远控桥吊操作经验,既保障桥吊设备自动化运行的稳定、安全,又融入手动操作的灵活、高效。发布三年多来,该操作法已在宁波舟山港全面推广应用。
以前,桥吊司机需要坐在近50米高的驾驶室内,弯腰低头,用自己的眼睛判断;现在,他们只需坐在办公室里,借助19个高清摄像头操控桥吊。在改善桥吊司机工作环境的同时,桥吊作业效率也提升了10%。
技术的辐射效应随之而来。由于“起飞远控桥吊操作法”可以直接被复制,用于传统港口的智慧化转型,来自洋山港、天津港等全国多个港口的技术负责人纷纷前来“取经”。
龙门吊(蓝)和桥吊(红)模型。
先进成果,使得吴起飞的荣誉接踵而来——
2021年,他获评交通运输部“全国交通技术能手”;去年,他被授予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和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;今年,他又获得共青团中央、全国青联颁授的新时代青年先锋奖……
面对这些光环,吴起飞始终认为,这些成就不只属于他个人,更是工会和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“依靠团队的力量,才能抵达个人难以企及的远方。”他说。
依托数字化、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及梅东公司的支持,他成立了“吴起飞创新工作室”,围绕港口绿色化、智慧化转型需求,持续开展作业流程优化、生产安全管理等项目研究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
去年,他还深化与母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,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,为学弟学妹引入优质资源、分享宝贵经验。
“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,一定要把工作当回事,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。”这是吴起飞常对后辈的告诫,也是他深耕港口事业的精神写照。
在东海之滨的码头上,吴起飞用15年的坚守与创新,道出了一名普通工人的磅礴力量。